弓弦奋逸响 清音妙入心
一张弓,两根弦,至朴至简,生发出天籁无尽。一低首,一展腕,于空灵中,幻化了气象万千。二胡,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瑰宝,蕴涵着东方文化的光华,寄寓着民族精神的坚韧绵长。“二胡就像阳光、空气和水,是我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元素……”,郑发奋老师这样说。
郑发奋,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、副教授。他出身音乐世家,父母均从事音乐戏曲工作,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二胡,后来考入曲阜师范大学,并在河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中央音乐学院研习,先后师从戚立宪、张飞龙、王永德、于红梅、田再励、刘长福等二胡名家,博采众长,精研二胡演奏与教学艺术。
“操千曲而后晓声”,从艺近四十载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他抚弦运弓从不止息,锻造了精纯的功力,形成了静雅淡逸、古朴沉郁的艺术风格,一弓一音的处理都饶有旨趣,一曲一操的表演都以情感人而不落俗套。
育人:严与爱
从教二十多年来,郑老师一直坚守在音乐专业教学第一线,担任音乐学、音乐教育、音乐表演专业《合唱与指挥》、《艺术实践》、《民族器乐—二胡》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,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多年在500学时以上。
“严管真爱”是他信奉的教育理念,对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,他总是毫不懈怠。他说,“学生专业水平高低并不重要,无论他们基础怎样都不能成为老师不努力付出的理由,只要我们对学生付出真心、爱心和耐心,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是为他(她)们好,就一定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,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。”
教学中,他既注重技巧的锻炼,也重视对曲目的理解和体会。每一首曲子,他都要深入阐释乐曲的时代背景、思想内容,细致分析曲式结构、风格特点,然后以一步一动的方式对每个细节进行说明和技巧指导,并随时做出有说服力的示范。
对学生,他从不吝惜花费时间、心血。大三的黄建凯同学说:“一堂课规定是四十五分钟,但郑老师的小课(一对一)经常上到一个多小时,这种奉献精神让我们很感动”。大一的张荣耀同学说:“一入学,郑老师就对我说,二胡已经从业余爱好转为专业,要求必须提高了。他很严格,不要说技巧上有问题过不了关,就连感情不饱满或者有一个音拉不到位也不行。有一次上午的课,郑老师教得太投入了,都忘了下课,到最后一看时间,已经快下午一点了。郑老师忙跟我道歉:“耽误你吃饭了,走,我请客”。我觉得,能跟着郑老师学琴很幸运”。
在他的指导下,许多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级、各类音乐专业比赛并屡获大奖,有大批优秀二胡艺术人才进入中央音乐学院、中国音乐学院、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深造。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嘉宝同学说:“郑老师对我演奏技术方面的训练特别重视。在他的要求下,我遍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练习曲,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。郑老师为人的正直、教学的严谨、演奏的规范、绝佳的把握性,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”
但郑老师在谈到这些优秀学生时,从不夸大自己个人的作用,他总是将学生的成就归功其自身的内因,“李嘉宝入学时就显示出资质较好,入学后又善于吸取各位老师的长处。从他的成长来看,勤奋努力起了决定作用,其他条件再好,没有内因是不可能成才的,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。”
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,以教学为乐的心态,止于至善的艺术追求,成就了一位广受好评的老师。在历年教学督导与学生评教中,郑老师的成绩都名列前茅,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学质量奖。
履职:谦与勤
提起郑老师,许多师生都说他待人热情友善。郑老师现任音乐学院副院长,但他从未把自己当成管理者,而是把自己放在尽力为老师、学生服务的位置。他曾幽默地说:“人有大材、小材之分,大材可做栋梁,就我这点本事,能做个垫桌子腿的木块就行了”。郑老师的妻子女儿住在滕州,平时,他就住在那间不足七平米的办公室,一张沙发拉开就是床,算得上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在校园。除了教学,他还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工作,承担了历年的大学生毕业生教育实习、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。
音乐学院经常要承接上级部门及学校安排的各种演出任务,比如迎本科教学评估专场演出、我校承办的世界语专场音乐会等,每逢这种重要演出,全院总动员,他更是忙起来不分昼夜,加班到深夜是正常,有时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办公室,合衣睡一会儿,清早五六点又起来排练。
2016年6月,首届全国大学生合唱比赛在厦门举行,他带队参加,亲自设计编排了曲目并担任指导,最终我校代表队凭借精彩表演一举夺得铜奖,成为山东省内唯一获奖的高校。
研艺:思与行
郑老师曾先后两次作为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,被公派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脱产访学。期间,他孜孜以求,全力钻研,科研水平有了飞速提高,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实践、合唱与指挥的教学研究领域收获颇丰: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(2012-2013);主持完成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、校级专业横向课题及参与课题组研究共四项;出版两部个人专著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探析》和《中国二胡艺术学》,在二胡学界首次提出“中国二胡艺术学”这一概念性、专业性、学术性词汇,对二胡艺术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;创作并发表艺术歌曲多首;在全国音乐类核心期刊及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;多次荣获文化部、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“全国优秀艺术指导教师”奖及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省市级嘉奖。
郑老师身兼多项学术性和公益性社会职务,是中国音乐家协会、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,枣庄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,市二胡学会会长。对于这些社会工作,他从来都是热心参与。“作为土生土长的枣庄人,对家乡的一切有一份源自内心的情怀”。多年来,我市直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工文化艺术活动,常常找到郑老师,请他担任导演、指挥。他总是尽心尽力,将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呈献给各界观众。在他看来,能将自己所学用于家乡的文化建设,这是作为文艺工作者、高校教师服务家乡、报答家乡的最好方式。
采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到尾声,又快到上课时间了,有学生拎着二胡走进办公室来。他一边招呼学生坐下,一边送我们出门。走在乐声悠扬的楼道里,郑老师脸上一片愉悦,“能与学生共享音乐之美,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幸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