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层超材料微器件加工工艺中国第一人
经过三道门,接受严格的除尘程序后,在新建成的超净间实验室里,记者见到了梁兰菊老师。她身着白色实验服,正在用仪器对已加工好的微器件进行测试。
“这是太赫兹时域光谱仪,咱学校刚花了一百多万购置的,非常先进,国内有些985高校都还没有。那边的磁控溅射镀膜仪,也是刚买来的,花了二百五十万,省内只有我们学校有。学校花了这么多钱改善实验条件,我很感动,希望能好好利用它们,做出点成果来.......”她向我们指点介绍着一台台实验设备,眼睛闪亮,话语滔滔,欣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玉经琢磨多成器
2005年,梁老师硕士毕业来我校物理系工作,先后做过系秘书、教研室主任、班主任等,带过《电磁场理论》、《理论力学》、《复变函数》、《工程力学》、《热学》、《大学物理》、《大学物理实验》等课程。2010年,她考入南京大学在职攻读博士。“考博时,其他考生都是重点高校毕业的,有的还是南大本校。我的导师金飚兵教授刚开始认为我基础差不想要我,我就想,要自己努力,用事实改变导师的看法。”读博学业繁重,还带着课,哪个都不能丢,唯一能舍弃的就是休闲了。1400多个日子,她夙夜匪懈,早晨不到七点就进了实验室,晚上12点以前睡觉都是太奢侈的事。南京的风景名胜无暇涉足,就连来回路上坐火车,她也抓紧时间看书备课。
在学习和摸索中,她发现,当时国内的纳米材料加工技术只能做单层,多层加工技术尚属空白,她决定在这一领域闯一闯。一次又一次实验,失败了再来,为了做出理想的元件,最多时她竟做了五百多次。终于,她成功了,这项技术取得了国家专利。经过数年潜心钻研,她优化了自己的知识结构,改善了思维品质,科研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。导师对她刮目相看,一次次劝说她留下做博士后。她婉拒了,“我不是对导师还有意见,而是因为我的家在best365网页版登录,我得回家”。2014年九月,她博士毕业。至今,她与导师的关系仍很密切,还时常去帮教授指导一下硕士生。
我愿意为学生创造一切我能创造的条件
课上课下,梁老师以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”来要求自己。良师,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。为此,在读博期间,她一边做科研,一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。《电磁场理论》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,为了教好它,她每周挤出时间,地铁公交倒几次车,去南大另一个校区旁听这门课。从名校的教学方式方法中获取灵感和启发,又因人制宜,根据我校学生实情加以改造运用,这门课赢得了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,2013年,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。她先后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,我校教学质量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,有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。
课余时间,她常常和学生聊天,讲一讲往届学生的成功故事,为学生提供考研资料,帮他们分析学校、分析专业,鼓励他们积极进取。她带过的班级,有好多学生考入中科院、电子科技大学、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。她曾担任2006级物理学专业和2009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班主任,这两个班都涌现很多优秀学子。“06级的学生一半以上考上研究生。比如刘国同学,担任校学生会主席,以满分的专业课成绩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,现在即将博士毕业。还有徐峰,从大一就开始自学管理学专业,最后考入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西安交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,目前在北京建设银行总部工作。09级机电一体化班是专科,当年有一半同学考上专升本。”说起她的这些学生,梁老师如数家珍,笑容里洋溢着骄傲。
2010年,她班里的祝长华同学被南京大学录取为微电子专业硕士,因为当时专业硕士要交一笔不菲的学费,祝同学难以接受,给梁老师打电话说想调剂到差一点的学校。梁老师反复劝解,说着说着祝同学手机因欠费停机了,梁老师赶紧跑去营业厅给祝同学交上话费,又找了当时院领导接着劝他,最后终于做通了工作。祝长华同学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,现在苏州某电子外企工作,待遇不错,他常说:“是梁老师在人生的关键处指引了我,才有我的今天。”
无论什么时候,她总是时刻想着为学生谋求更好的机会,在南大读博的几年,更是如此。
有一次,光电学生去南京实习,梁老师知道后,主动找到导师金教授,希望能让我们的学生参观南大的实验室。金教授欣然应允,一大早不到八点就亲自等在办公室,不仅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,还领着学生参观了校园。学生们参观之后,很受鼓舞,学习动力益发充沛。
2014年暑假,南京大学微加工实验室举办暑期学校,985、211高校的大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参观学习,所有费用由南大全包。梁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,主动找到负责这个项目的南大老师,说了很多好话,为我校学生争取到了机会。电信专业大三的胡俊杰同学参加以后,受益良多,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。
她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,每次都指导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和教学技能大赛。她指导的学生作品《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量方法的改进》获得省第三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,她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。她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。
梁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太赫兹波电磁器件,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。我校名誉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,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姚建诠就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始创者之一。梁老师在读博期间,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姚院士的关注,被姚院士称为“多层超材料微器件加工工艺中国第一人”。现在,梁老师又有幸跟随姚院士在天津大学做博士后。“姚老师是我非常非常敬佩的人,他思想开阔、敏锐,对科技发展前沿动向的关注和掌握超过很多年轻人。他来校做的报告,让我很受激励。他不畏艰辛的求学历程激励了我,他学成回国一下飞机就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交给国家的爱国之举,更让我深深震撼。他给我们提出的要求“谦逊、勤奋、求实、创新”,也时刻鞭策我不断前进。”
近年来,梁老师的科研成果相继发表在Advance Optical Materials,Light: Science & Applications,Applied physics letters, OpticsExpress等期刊上,共计SCI,EI论文20余篇,申请发明专利3项,授权发明专利1项。主持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,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,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。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,枣庄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,二等奖等5项。2015年,她被聘任为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谈起对未来事业的设想,梁老师说:“现在想要完成一项任务,离开团队几乎是不可能的”,基于此,三个月前,在学校和光电工程学院的支持下,她和9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同组建了"光电科学与技术“创新团队。学校非常重视,重金建设了超净间实验室,购置了磁控溅射、太赫兹时域光谱等大型仪器。她说:“我们的团队刚刚组建,在这个新平台基础上,和团队里的各位老师一起开展研究,我很有信心,相信我们整体的科研层次都会有一个大的提高。”
在采访过程中,光电学院的闫昕老师一直在实验室忙里忙外处理事情,陪到下班。虽然话不多,但能感觉到,他俩之间那种默契的氛围。梁老师笑着说:“我俩是大学同班同学,他直接工作了,我读研,毕业后我来咱学校,他也来了。”闫老师笑道:“我读研读博都比她晚,她博士毕业了,我才去读”。梁老师说:“这么些年了,我们俩好像没吵过架。我读博这几年,家里全是闫昕在照顾,孩子靠爷爷奶奶带,不然我也很难这么快就拿到博士学位。”说着,她与闫老师相视一笑。
采访终于结束了,走出实验室,外面已是暮色苍茫,回望梁老师和闫老师在灯光里并肩而立的身影,忽然想起王国维先生那段话: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境界: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,此第一境;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此第二境;“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,此第三境也。以此来看,梁兰菊老师是幸福的,因为,无论是学业、事业还是生活,她都已经与自己所寻找的“那个人”,在灯火阑珊处相遇。